技术支持: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信息技术部
粤ICP备09148158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413号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74号广东外贸大厦10楼 电话:020-38874449
2月27日,岭南学术论坛之“红色文化在广东实践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题论坛在佛山市图书馆举行。来自广东社科界的专家、学者,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者,围绕新时代广东的红色文化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凝聚共识、交流经验。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佛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由广东岭南红色文化研究院、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主旨发言。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
广东有着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党的三大会址遗址、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中共苏区红色交通汕头站旧址、黄花岗烈士墓、彭湃故居等,都是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伟新认为,红色文化在广东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国实践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广东实践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带领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经济蛰伏隐忍。现在,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广东再次珠江潮涌,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广东拉开了大幕。1月2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宏伟愿景。当天下午,多个地市在本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例如广州市召开了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今年要突破经济总量的三万亿,不断塑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趋势。2月,广州市又举办了高质量发展论坛。围绕高质量发展,广东“动起来”了。
徐伟新指出,在今天,要谈论红色文化在广东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打开视野,一是从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整个文化社会形态来认识,即扩大文化的范围,而不只限于红色文化;二是要立足当下及未来,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从整个文化建构来认识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从框架上看,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一、中华传统文化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性规定。中华民族孕育了特有的民风、民俗、习惯、信仰,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分裂和融合,从南北朝时期的多年混战,到蒙元取代宋朝,再到满清入主中原......每一次冲突带来的是烽火连天,是生灵涂炭,但是每一次冲突过后,是中华文化的重生。中国历代王朝更迭交替,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处于分裂之中,但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不衰不灭,生生不息,始终保持着文明性格的一贯性和文明主体的稳定性。
中华文明从本体论上规定着中国是现代化的文化社会形态。比如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最基本的一个哲学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题。天人合一是宇宙本体论,是世界观,它统摄着中国人的社会观、伦理观、生态观、国家治理观等。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理念,一个王朝的合法性来自天命,一个皇帝的合法性来自天道。《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祭祀和军事国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同等重要。祭祀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古代帝王崇尚顺从天命,他们祈求上天庇佑,同时也通过上天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文化机制,不仅对统治者有一定程度的约束,而且起到维护体制内平衡的作用。今天,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都可以从“天人合一”中找到根源和支撑。
再比如“天下大同”,是古代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社会理想状态的设想。在天下大同的社会,财产是公有的,天下是一家,大家有衣同穿,有饭同食,人们分工合理,选贤与能,安详和谐。大同世界的美好理念穿风越雨,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永远不变的追求。
此外,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知行合一等理念和主张,同样深入人心,沉淀并融入了国家的制度体系,成为数千年来稳定社会、校正社会、建构社会的根本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谋求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灵魂。
当前中美关系、中西关系等的核心和焦点是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中美、中西的分界线。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不断遭遇西方文明的挑战。“五四”时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几千年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明被颠覆、被瓦解,整个国家随之碎片化,形成军阀割据之格局。于是中国人开始向外寻求精神的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俄的社会主义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为彼时的中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中国走向光明开启了希望之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人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中国在完成两大历史性任务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几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理论回答了中国的革命之问、建设之问、发展之问、前途之问,帮助国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树立起中华民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精神主心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用马克思主义回答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现代化的新模式。
三、西方现代文明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与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精华交相辉映、相互成就。当中国人迈开脚步走向现代化,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时间上,人类开启了近代史进程,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在空间上,全球化将各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历史由此转变为世界历史。时空意义在文化上的沉淀,唤醒中华民族站起来打破体制化、模式化的儒教体系,寻求外部世界的独立、自由、平等等新理念,尝试本土文化的转化与新生。中华文明近代以来一直在转化、在突破、在新生,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与同化。当古老的东方文明与年轻的西方现代文明发生碰撞,不仅没有崩溃,没有灭亡,没有被取代,反而从中汲取了营养,焕发了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激发了新的创造力。革命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开放文化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中华文明在面向世界解决自身问题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与价值重建。
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应对,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天下大同的文化心胸超越了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国别性,中华文明也在为人类文明的宝库不断地添加新的成果,给人类的价值格局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
综上,从文化建构的大坐标来看,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广东的红色文化:第一,广东红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时代化,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广东特色的红色文化;第二,广东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东化,是广东人以马克思主义回答广东革命之问的文化新成果;第三,广东红色文化是广东人民面向全球化,积极吸纳人类现代文明成果的再创造。
可以说,广东红色文化,同中华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同西方人类现代的文明成果息息相关。黑格尔有言,“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变的石像,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她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发源时只是潺潺小溪,然后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一路走来,不断地吸纳汇聚,终成一条大河,汇入大海。中国文化,包括红色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广东红色文化的内涵,它的边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精华之间的关联性、依存性等,都值得认真地总结、概括、提炼。相信广东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创造中,在广东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定能不断传承发展。
【广东省情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