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首页 > 深度广东 > 广东省情调查报告 > 粤东西北发展 关键要靠自己

粤东西北发展 关键要靠自己

来源: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13-8-27【字号:

    近日,广东省委作出决定,将振兴粤东西北上升为全省战略,打造广东发展的新引擎。这意味着面积占全省近七成的粤东西北地区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珠三角一起成为广东经济版图的主角。赶超跨越之路,粤东西北准备好了吗?

    广东省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向粤东西北12地市下达“死命令”,并明确人均G D 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时间表。据此倒排年度目标,对各地市的年均G D P增速均提出明确要求,任务不可谓不重。

  《决定》明确了粤东西北地区的主体责任:粤东西北地区要树立奋发图强和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包括创新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关键要靠自己,最终取决于粤东西北自身的努力与奋斗。”广东决策者强调,粤东西北干部群众一定要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关键要靠自己,最终取决于粤东西北自身的努力与奋斗。

    粤东西北部分干部“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还没有根除,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急功近利、办法不多,工作按部就班,科学发展能力不足。

    产业转移需承接地多方配套

   “(粤东西北)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干事创业激情,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强调客观原因多,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日前,广东省政协派出调研组赴粤东西北,发现影响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问题,“依赖思想”居第一位。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差距除了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还有思想观念的差距。

    调研组指出,粤东西北部分干部“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还没有根除,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急功近利、办法不多,工作按部就班,科学发展能力不足。

   “等靠要”的突出表现就是,对省财政转移支付、珠三角对口扶持过度依赖,工作仍然凭惯性思考、凭经验做事。粤东西北地区“边缘化”的角色也让一些人产生了悲观消极和“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产业转移是资源跨区域的重新配置,对承接地而言,转移过来的只是资本和生产技术,还需要劳动力、土地,乃至资本与之配套,产业转移才能完成。”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曾专门研究过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她指出,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欠发达区域,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

    政府创造基础条件“接引”产业转移尤为重要。例如,按照估算,2013-2017年广东省级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及水运养护建设等资金缺口总计达到460亿元。交通建设“主战场”粤东西北也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尽管《决定》已明确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高速公路方面,对于粤东西北地区新确定的省管项目按照7∶3的省市出资比例实施“省市共建”,但粤东西北在筹措资金方面仍需要多想办法,出点子。

    向晓梅表示,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看,只有充分调动承接地的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转移才能长远地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并非发展障碍

    2010年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粤北韶关、梅州、河源地区的11个县(市)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明确该类地区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受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限制性政策影响,部分干部工作中出现畏难情绪。”广东省政协调研组指出。有的干部认为,既然被划为禁止开发区域,限制了发展,也就没必要下大力气搞经济。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有专家指出,对于粤东西北而言,生态优势正是其发展的后发优势所在。《决定》明确粤北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区,也是为其明确“主攻方向”。

    而在“参照系”苏北,徐州原本是一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以煤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为主,资源枯竭,转型升级难。就是这种恶劣的基础条件下,徐州当地积极争取到国土资源部支持,把珠山宕口公园列入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并获得国家1亿多元的资金投入,把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变为风景优美的城市公园,用国家的政策办好了自己的事情。“像徐州这样,有了主攻方向,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无疑比单纯用政策的条条框框来框住自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市场基础上主动“大招商”

    “粤东西北地区不能总是强调困难,而是正视困难,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为主动出击找项目。”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表示,粤东西北求发展,必须自己负起责任。促进工业化进程,新一轮“大招商”也成为当前粤东西北最紧迫的任务。

    而在粤东西北,投资营商环境欠佳也是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省政协调研组指出,粤东西北地方政府服务观念、市场意识相对薄弱,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基层干部承诺不兑现、管理不规范、“吃拿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

    同样是来自苏北“参照系”的例子是,宿迁、徐州等地把招商看做“头等大事”。徐州两任市委书记亲自出面抓招商、谈项目,千方百计以情感商、以情留商,被誉为“招商书记”。

    “虽然宿迁不沿江、不靠海、不通高铁,但是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宿迁的招商、发展,除江苏省相继出台针对苏北地区的帮扶政策,还要靠宿迁干部的“精气神”。

    而在广东,闻名省内的产业转移“南雄模式”也说明了创业精神的可贵。与许多产业园区获得省财政5亿-10亿元扶持资金相比,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在某种意义上自诞生起就是“私生子”,没有任何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如果“等靠要”,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在敏锐觉察到低碳时代化工建设项目必须集中进园的趋势后,南雄结合本地松香和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精细化工的策略定位。他们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建精细化工基地,并组织四套班子领导学习精细化工专业知识,并创造性地从国家开发银行争取到7000万元贷款用于园区建设。

    “后发地区市场机制滞后,但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整合资源,这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一。”广东省社科联的一份调研报告中表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也是南雄的成功经验。

    “在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的服务能力、诚信情况都会成为招商的关键因素。”向晓梅也认为,产业转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政府介入产业转移,某种意义上是发挥了担保作用。向晓梅表示,政府为了保证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应该以市场为基础,加强引导支持和信息沟通,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恐慌,减少企业自主决策的不确定性。在企业明确拟转移地后,尽可能帮助企业减少转移成本。

    “加快粤东西北发展,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掀起兴业在粤东西北、发展在粤东西北、创富在粤东西北的热潮。”广东的决策者指出,只有粤东西北自身,才是振兴发展的主体。

【广东省情调研网】